当前位置: 首页>>要闻>>政务要闻

从“有学上”迈向“上好学”高台教育五年奋进书写优质均衡答卷

来源:高台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:秦旭 朱琳 发布时间:2025-11-04 15∶54
字体:【 打印

“十四五”以来,高台县以“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”为宗旨,持续深化教育改革,大力推进教育资源优化整合、学前教育普及普惠、智慧教育融合创新,推动城乡教育从“基本均衡”向“优质均衡”跨越式发展,成功创建“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”“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”,走出了一条富有高台特色的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。

曾经设施简陋、生源流失的骆驼城镇新民小学,如今焕然一新:标准的笼式足球场上孩子们奔跑嬉戏,整洁的食堂里饭菜飘香,墨香图书馆内绘本琳琅满目。这座乡村小学的蜕变,是高台县推动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、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生动缩影。

五年来,高台县持续加大教育资源供给,累计投入资金3.49亿元,实施教育项目170个,新(改、扩)建校(园)57所,全面改善办学条件。在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中,该县同步整合小规模学校22所,新建高台一中综合教学楼、南华初中学生宿舍等项目,新增城区公办学位2320个,有效破解了“城区挤、乡村弱”的难题。

“改造前全校只有4个学生,现在稳定在120人。”新民小学校长赵吉凯感慨道,“家长们常说,‘村里的学校不比城里差’。去年建成科学实验室后,孩子们第一次用显微镜观察细胞,那份惊喜与专注让我久久难忘。”

在学前教育领域,高台县同样交出了亮眼成绩单:普惠性资源覆盖率达92.59%,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超过87.24%。走进高台县第六幼儿园的“非遗传承馆”,孩子们正踮脚整理秦腔戏服,围坐剪纸。将本土非遗融入“生活化游戏”理念,打造“非遗小剧场”“剪纸工坊”等活动区,是高台推动学前教育从“普惠”走向“优质”的创新实践。

“孩子们从最初握不稳剪刀,到现在能剪出‘福’字,还会主动问‘老师,小猫怎么剪?’。”第六幼儿园教师张佩佩欣喜地发现,“不少家长反馈,孩子回家会哼唱秦腔片段——文化的种子,正在他们心中悄然生根。”

数字化转型为高台教育公平插上了腾飞的翅膀。在西街小学的美术课堂上,教师正通过触控一体机讲授绘画技巧,五十多公里外罗城镇中心小学的6名学生实时参与、同步创作。“云端传课”让城乡孩子共享优质教学资源,真正实现了“天涯若同窗”。

目前,高台县已实现校园有线无线网络全覆盖,建成“云教室”32间,配备学生“云终端”688台。西街小学作为“智慧教育标杆校”,每周为2所农村学校开设语文、美术、音乐等“专递课堂”6节,有效破解了农村学校“缺师少教”的困境。

“起初农村孩子很腼腆,提问声音很小。现在他们能主动举手、展示作品,这种跨越空间的互动,真正拉近了师生之间、城乡之间的距离。”西街小学教师李晓琴深有感触地说。

罗城镇中心小学学生王玉兴奋地告诉记者:“以前我们没上过美术课,现在每周最期待陈老师的专递课。上次我画的‘胡杨林’被评为‘优秀作品’,贴在班级墙上时,同学们都来夸我,我特别开心!”

高台县教育局党组成员、教育发展中心主任刘兴多介绍:“我们不仅为农村学校配备了‘智慧黑板’,还每月组织数字化教学培训,帮助农村教师熟练运用设备,确保‘专递课堂’不仅‘联得通’,更能‘教得好、学得活’。”

记者手记:

从乡村孩子第一次透过显微镜看见细胞时的惊叹,到剪纸课上彩纸翻飞间文化的根脉渐显,再到相隔五十公里的教室为同一幅画齐声欢呼——这五年,高台教育以“均衡”为基、以“优质”为翼,将教育的温度与深度写进每一间教室、每一个童年。教育,是生命的照亮;而高台,正以有温度的变革,交出一份“育见未来”的县域答卷。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